对“旱涝保收”说不!证监会: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2025-5-8 12:48:51===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对公募基金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提出最新要求。方案提到:“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有公募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公募基金与业绩挂钩的收费模式近年来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创新发展,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收益达标多收、业绩未达少收”的机制,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深度绑定。减少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证监会关于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的表态,涵盖了实施对象、费率分档规则、投资者持有期要求和实施计划。具体来看,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与此同时,浮动费率的适用需满足一定持有期要求,具体持有期标准尚未明确,但政策强调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产品表现差异化收费。此外,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沪上某公募基金向记者表示:“若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管理费将下调至低档费率,减少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若业绩显著超越基准,可适用升档费率,激励基金公司提升投资能力。”挂钩基准业绩是主流自2013年公募基金开启浮动费率探索以来,行业创新持续深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7日,全市场合计有249只浮动管理费基金(A/B/C 类份额分开计算),形成三类主要收费模式:第一种就是规模挂钩型,管理费随管理规模动态调整,典型产品如招商精选企业、富国核心优势、华夏信兴回报,通过规模区间划分设定不同费率,鼓励管理人优化规模管理。第二种是持有期挂钩型,共有27只产品,这类基金费率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例如易方达平衡视野、广发睿杰精选等产品,持有满一定期限可享受费率优惠,最长持有期对应最低管理费率,引导长期投资;最后一种是业绩挂钩型,也是当前的主流,占比将近九成。管理费与基金业绩直接关联。该类型产品覆盖债券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股票型、REITs、股票多空策略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