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完善“硬约束”,推出私募标准化信息披露体系呼声渐高
===2025-5-16 13:02:42===
华夏时报记者 卢梦雪 见习记者 张萌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渠道更加多元化,风险也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公开数据显示,A股市场总市值已突破百万亿元,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超3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接近20万亿元。然而,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依然突出。无论是私募基金、资管计划、信托产品,还是数字资产、境外投资等新兴领域,投资者频繁遭遇侵权和欺诈,且在合法权益受损后,往往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 5月15日,财达证券(600906)董事总经理姚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强化投资者保护,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健全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不仅关乎合法权益的保障,更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支撑。 投资者保护关乎市场稳定 中小投资者作为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和风险承担者,其权益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信息不对称问题长期存在。 据〈a class=singleStock
target=_blank onmouseover=javascript:tip.createStockTips
(event,hs_603888,新华网)
href=/603888新华网(603888)编委、上市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邱小敏介绍,截至5月14日,A股市场总市值已达到102万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超过3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接近20万亿元。若将视野放大至更广义的金融市场,银行理财在2024年的存续总额已达到近30万亿元的总体量,加上保险、信托、期货等投资,总规模大约在300万亿左右。与之对应,我国拥有超过2亿名股民、7亿基民、1.25亿银行理财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人人皆知。但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入市风险不仅来自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也来自权益保护的欠缺。” 邱小敏表示。他认为,信息的不对称让中小投资者先天处于劣势,投资回报机制的不完善让中小投资者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预期,制度的缺失则让中小投资者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难以实现维权。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创始会长李文认为,投资者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国家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