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AI数据中心要来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天数天算”?
===2025-6-11 11:48:05===
继我国在上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后,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计划在今年8月将一颗冰箱大小卫星送入太空,这将是第一颗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卫星。而这款芯片通常是地球大型数据中心中运行最新人工智能(AI)模型的核心部件。市场观点认为随着中美科技博弈的战场正式向深空延伸,开启了“天数天算”的新纪元。"天数天算"是指在太空环境中直接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技术模式,与传统"天感地算"形成鲜明对比。在传统模式下,卫星主要负责感知和采集数据,然后将数据传回地面进行处理和分析。然而,随着卫星数量和分辨率的不断提升,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模式面临带宽限制、传输延迟和高能耗等多重挑战。因此,天数天算的兴起源于多重需求驱动。首先是数据传输瓶颈:传统模式下,卫星数据因带宽限制无法高效回传,导致大量数据被浪费。例如,据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相关研究显示,受限于地面站数量、通信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 10% 的有效卫星数据能成功传回地面。这意味着,高达 90% 的观测信息在传输途中被 “遗弃”,其中可能包含关键的灾害预警、资源监测等数据。其次是时效性需求:数据从卫星到地面再到用户手中,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因此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林火监测、低空飞行器定位)需在轨处理数据,避免地面传输延迟。第三是成本优化:地面数据中心依赖高能耗资源,太空计算利用太阳能,长期运营成本更低。人们常说,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预计到2028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从2023年的4.4%上升至12%。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关注度提升,电力成本上涨,以及AI模型算力需求曲线的陡升,传统能源模式已显疲态。资料来源:Berkeley Lab,中银证券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永不熄灭的太阳,轨道上的太阳能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功能,从而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媒体称其为,太阳永不落,数据永不眠。最后是算力扩展需求:卫星数量和分辨率提升导致数据量激增,需在轨算力支持。总结起来,天数天算的价值就在于,实现"算力上天、数据在轨处理",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