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补短板纠偏科 多家公募战略转型“开花结果”
===2025-7-28 8:30:50===


证券时报记者 裴利瑞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基金行业,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正在告别单一业务依赖,补短板、纠偏科,实现战略转型。今年以来,多家头部基金公司“补短板”战略成效凸显,业务结构趋于均衡。有银行系公募在主动权益领域规模大增,也有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在“固收+”领域打造出了爆款单品。这些案例不仅标志着部分公司正告别路径依赖,更折射出基金公司打造国际一流投资机构的发展趋势——唯有锻造覆盖全谱系资产的综合实力,方能真正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公募补短板“开花结果”近日,公募基金二季报落下帷幕,从规模增量来看,部分基金公司出现了一反常态的结构性变化,显现出补短板的行动已经“开花结果”。比如,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增加最多的是永 赢基金,截至二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为412.91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244.76亿元,增幅近150%。作为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固收产品一直是永 赢基金的顶梁柱。截至去年末,其债券基金占非货基金的规模比例超90%,但到了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比例已经降至80%左右,同时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规模大幅增长,公司发展更为均衡。而在“固收+”领域,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量最多的则是景顺长城基金和中欧基金两家权益大厂。截至二季度末,景顺长城基金的“固收+”规模为935.27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了356.50亿元;中欧基金的“固收+”规模为510.90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了242.38亿元,增幅超90%。以中欧基金为例,公司向来以主动权益见长,但在今年上半年打造了一只百亿级“固收+”大单品,华李成管理的中欧丰利规模从52.77亿元大增至128.42亿元,增长75.65亿元。此外,董霖哲、邓欣雨管理的中欧增强回报规模从35.23亿元大增至62.46亿元,增长27.23亿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太效应显著的指数基金领域,除了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两大巨头,今年上半年,富国基金也弯道超车,整体实现了334.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