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博弈可转债市场公募策略嬗变
===2025-8-11 10:51:26===
金可转债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由一季度末的79.85%降低至二季度末的72.99%。   当然,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持续加仓可转债。比如,富国可转债、兴全可转债、东方红聚利等多只产品选择大举增仓可转债。以东方红聚利为例,该基金可转债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由一季度末的51.10%提升至二季度末的63.70%。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固收+”基金对可转债的态度亦有分歧。兴证固收研究的数据显示,一级债基整体增持可转债,可转债仓位小幅抬升;之前参与较多可转债投资的中高波二级债基整体明显减仓,且仓位也有所下降。   策略重构迫在眉睫   “当前可转债均价较高,其中130元到期品种占比极高,估值处于历史峰值。”一位“固收+”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展示了一份数据:回溯过往,可转债均价在目前位置时,未来半年取得正收益的概率明显降低。“我们减仓的原因一是觉得这类资产性价比优势没有那么突出了,二是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选择减仓。”   这位基金经理的担忧不无道理。一方面,权益市场走强带动中证转债指数持续上涨;另一方面,密集强赎导致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急剧缩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只可转债摘牌。此外,可转债市场的供需矛盾持续加剧:上半年新券发行仅206亿元,而10月浦发转债到期后,银行可转债板块规模将持续下降,行业权重亦明显下滑。有券商分析师预测,在新券供给未明显加快节奏的情况下,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规模或逐步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可转债供给持续减少正深刻改变市场结构并触发配置替代需求。作为机构投资者传统的核心底仓资产,各类基金对银行可转债的配置热情与其存量规模同步走低,出现持续减配趋势,基金将转而寻求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以填补配置上的空白。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的研究人员亦表达了大量资金涌入对传统“双低策略”形成冲击的担忧。“大量资金运用相似的量化模型筛选‘低价格+低溢价率’的双低品种,导致符合标准的标的迅速被买光,估值被推高,策略收益空间被大幅压缩,波动性反而可能因拥挤交易而加大。”该研究人员表示。   从二季报中可以看出,可转债市场结构的变化正在倒逼基金经理谋求更加多元化的行业配置。兴证固收研究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机械、电新等行业的配置比例下降明显;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医药、公用事业等行业获明显加仓;2025
=*=*=*=*=*=
当前为第2/5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