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全天候策略产品还香吗本土化改造成破局关键
===2025-8-13 8:42:02===
  近期某采取全天候策略的头部私募旗下产品遭遇显著净值回撤,在私募圈引发热议。第三方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该机构旗下多只全天候策略产品年内回报率徘徊在-2%至+2%区间。这并非孤例,而是今年以来私募全天候策略业绩剧烈分化的真实情况。   全天候策略产品整体承压   对于产品净值回撤的原因,该头部私募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解释称,近期组合内债券类资产贡献为正,股票类资产带来负贡献,商品类资产则产生“显著负收益”。公司基于基本面信号,观察到部分内需工业品出现去库趋势,并进行了平空单、开多单的操作调整。然而,7月末市场情绪复杂多变,导致组合出现明显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旗下产品今年以来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该机构在平台展示的多只全天候产品2025年内回报率均处于-2%至+2%的狭窄区间。这一表现不仅远逊于主流私募全天候策略2024年普遍超过20%的回报率,也严重跑输了今年以来A股主要股指及黄金等大类资产的业绩基准。   来自某渠道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在该机构代销的10余家知名私募旗下合计20只全天候策略产品中,业绩排名靠前的产品年内回报率达到26.17%,但超过六成的产品回报率不足5%,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亏损。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提供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全天候策略产品今年以来整体承压。“今年以来采取全天候策略的私募产品回报率中位数水平约7%,显著落后于全市场私募策略的中位数水平,在主流策略中表现相对落后。”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业绩落差凸显了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下,部分机构简单移植国际成熟模型遭遇了“水土不服”的挑战。   投资者认知或有偏差   据了解,全天候策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旨在穿越不同宏观周期,桥水基金的“风险平价”与哈利·布朗的“永久组合”是经典的全天候策略模型。然而,这些模型的底层逻辑在中国市场正面临考验。   “股债再平衡机制普遍失效是今年业绩承压的关键因素之一。”李春瑜解释,尽管今年A股市场交投活跃,但行业板块严重分化。与此同时,被视为“避风港”的长期国债价格年内出现显著波动。这种格局使得大量依赖股债资产进行平衡配置的策略产品业绩平平。   此外,黄金资产戏剧性地成为影响部分产品业绩的关键因素。某渠道机构负责人透露,受全球“去美元化”等因素推动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