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观察】 完善制度 严防券商与私募利益输送
===2025-8-22 6:25:37===
李剑峰 最近,在媒体的曝光下,一家在市场上颇有名气的私募量化机构返佣事件的细节浮出水面,暴露出量化私募狂飙时代被忽视的制度缺陷。这场涉及券商和私募之间的利益输送,让行业的口碑受到了一些影响。 寻租链条何以形成?这起事件绝非单一主体的过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首先,涉事券商是无可逃避的责任方。在这起返佣事件中,证券公司营业部前总经理可能利用职权安排亲属充当“白手套”,疑似六年侵吞奖金超8000万元。营业部风控形同虚设,券商总部监管严重缺位,暴露出头部券商内部治理的巨大漏洞。当营业部交易额从2018年的340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万亿元规模,内控机制却未能同步升级,为权力寻租留下巨大空间。 其次,涉事量化私募机构同样难辞其咎。该量化私募机构将58%的产品集中于单一券商托管,远超行业分散配置的合理水平。这种深度绑定固然可归因于交易系统性能考量,但过度集中的合作模式天然滋生利益输送风险。头部私募对合作券商的选择权,在缺乏透明机制约束下,极易成为个别高管谋私的工具。 再次,个人贪欲无疑是导火索。在这起返佣事件中,从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将奖励私设资金通道,到量化私募高管收受2000万元返佣,再到券商总部负责人分得千万赃款,人性的贪婪在制度漏洞中疯狂滋长。当券商营业部总经理试图用300万元黄金打点上司时,整个利益链条的腐化程度已触目惊心。 最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也让涉事方钻了空子。虽然《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明令禁止返佣,但具体监管细则模糊,惩戒力度不足。量化私募作为新兴力量,其高频交易年换手率超100倍并不鲜见,佣金规模巨大,券商为争夺客户采用高额返佣比例,形成马太效应与资源垄断。量化私募特有的高频交易、算法策略等特性尚未被监管框架充分覆盖,变相操作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灰色地带由此滋生,导致行业发展畸形。 返佣事件看似简单,却让证券行业的生态遭遇三重冲击,并引发连锁反应。 一是投资者信心受到伤害。当投资人发现管理费可能被用于佣金置换而非策略研发,信任的基石难免有所动摇。特别是知名的头部机构涉案,使整个量化行业遭遇污名化冲击。 二是行业格局面临重构。合规压力下,量化机构将加速分散券商合作。中小券商因系统劣势更难获取头部私募资源,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三是监管篱笆加紧扎牢。监管部门必将强化券商托管业务审查,对私募和券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