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举报”自己?
===2025-8-28 6:06:12===
近期因与公司其他股东经营理念不和,为了给其他股东施压,便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章、朋友圈中伤公司其他股东、借助工商登记法定代表人身份擅自清盘公司基金产品、恶意挂失公司印章等手段,破坏公司日常经营。 然而,在范思奇口中,“不守规矩”的是唐靖人。 8月7日至8月8日,靖奇投资官方公众号先后发布《风险警示公告》《账户异常告知》,两篇文章落款人均是法定代表人范思奇。这两则公告指出,靖奇投资存在人员未经法定代表人范思奇授权,非法使用伪造法人印章及冒用法人签名的情形,且目前公司印章由法人范思奇依法管理。 范思奇还发布文章称,公司银行U盾长期由唐姓股东掌管,其不具备资金操作权限。7月2日,在其要求两位股东归还公司法人章、银行U盾后的数小时内,公司基本账户中的500万元现金被全部转出,其中包含唐姓股东给自己发的十多万“年终奖”,以及向未提供任何服务的关联账户支付的70多万元的“信息技术服务费”。截至当晚9点,公司账户仅剩2600元。 唐靖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已决议免除范思奇的法定代表人职务,工商变更不久后将会完成。而且公司与监管机构进行了沟通,接下来将继续维权,并交由司法部门解决相关问题。 私募公司治理再引争议 靖奇投资的股东纷争,使得私募公司治理问题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私募团队本就精简,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居多,而且近年来量化私募规模发展很快,利益纠葛也就开始显现,曾经共患难的人是很难同富贵的。”一位老牌私募创始人坦言。 该创始人称,在行业发展初期,各家管理人规模小、人数少,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或决策归属并不重要,创始团队可以依靠“人情”来解决矛盾,但是当私募规模和投研团队加速扩张后,利益和决策冲突会加速放大,从而引发股东纷争,甚至对投资人和公司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私募必须在公司规模扩张之前将股权分配、公司决策、合伙人分工等在制度层面进行明确,避免相关风险的出现。 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面临资管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私募一方面应该建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用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提前规划好股东或高管之间的专业分工,做到科学化决策;另一方面,管理人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投研流程和投研体系,注重团队集体智慧,降低单个人员离职对产品业绩带来的影响。
=*=*=*=*=*=
当前为第2/2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