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基民访谈录:基金投资是长期的艺术
===2025-9-10 8:13:50===
.TRS_Editor P{}.TRS_Editor DIV{}.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FONT{}.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A{}   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有人遗憾败退,而一些年龄、职业、投资经历迥异的基民,却在共享着相似的投资轨迹,他们成功穿越市场周期,真正收获了时间的馈赠。   为何这些基民能实现长期盈利?更需要探寻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方法投资基金?   记者梳理了来自银华基金、嘉实基金、建信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兴证全球基金、蚂蚁基金等多个平台多位基民的经历,试图回答这些重要课题。   增长十倍的基金并不难寻,但坚持十年的耐心却很少见。有人认为,基金投资起码要冲着“赚五到七年的钱”,用亏得起、不影响生活的钱去投资,克服恐惧与贪婪,做到“手中有基心中无基”。长期主义、逆向布局、闲钱投资,这三条简单、朴素却无比真实的感悟,才是基金投资赚钱的终极要义。   长期持有才有厚报   1998年的夏天,教师李永昌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首批封闭式基金即将发行。抱着请专家帮自己理财的想法,李永昌多方打听消息后凑钱买入了三只基金。这个偶然的决定,开启了他长达27年的基金投资生涯。   他发现,只要持有一段时间,基金的收益都很可观。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他又第一时间买入。不过,在随后的市场波动中,李永昌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印象深刻的“卖飞”。2005年上证指数调整至1000点附近,不少人十分恐慌,此后市场反弹时,身边不少亲友仍心有余悸,急不可耐地“回本就卖”,李永昌也在这只基金回本并浮盈70%后赎回,可是后续几年,这只基金最高涨幅竟超过400%。   “那次教训太深刻了,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不是特殊情况绝不轻易赎回。”李永昌说。如今,他最长持有的一只可转债基金已超过21年,期间经历过多次市场调整,但他始终没有卖出。每天记录基金净值、研究投资理论,再结合实战经验综合判断形成“基感”,已成了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学外语有语感,买基金也有基感。”李永昌说。就像2021年到2024年,市场出现调整,期间他逢低加仓,直到满仓等待行情到来。如今
=*=*=*=*=*=
当前为第1/4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