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征信诈骗新花样多,别让信用焦虑变成财产损失
===2025-9-29 11:46:11===
上学”“征信黑名单限制高铁飞机”等恐吓性表述则用于加剧受害者的恐慌心理,使其失去理性判断能力。从运作模式来看,征信诈骗多采用“轻资产、快周转”的方式。诈骗团伙通常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或租用临时场地营造正规假象;使用虚拟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便于随时失联;收取费用多通过个人账户转账,避免留下正规收款记录;整个诈骗周期短则几周,长则两三个月,在受害者察觉前完成诈骗并转移。从法律规避来看,诈骗分子善于打“擦边球”。他们会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用“信用咨询”“信息咨询”等名义注册公司,规避“征信修复”等敏感词汇;签订的合同条款模糊,将责任推给受害者;教唆受害者伪造材料时,会让受害者自行操作,避免留下直接证据。这些手段增加了查处难度,但也留下了识别痕迹。普通人如何防范征信诈骗?面对花样翻新的个人征信诈骗,公众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守护好个人信用和财产安全。强化征信知识学习是防范诈骗的基础。要明确认识到,个人征信记录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随意修改或删除真实的信用记录。征信修复只有一种合法途径:当征信记录存在错误、遗漏时,个人可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申请,征信机构核查确认后予以更正,这一过程完全免费,无需委托任何中介。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正规金融机构等渠道学习征信知识,了解异议申请流程,可从根本上避免被骗。核实机构资质是避免踩坑的关键步骤。选择征信相关服务时,务必核查机构资质:查看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包含相关业务;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信用状况,是否有经营异常或违法记录;警惕“无资质经营”,目前我国并未批准任何机构从事“征信修复”业务,所有声称“专业征信修复”的机构均不合法。涉及信贷、信用卡等业务,直接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不依赖中介。保护个人信息是防范诈骗的重要环节。征信记录包含大量敏感信息,要妥善保管个人征信报告,不随意向他人泄露;查询征信需通过官方渠道,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线下征信查询点或正规银行APP,避免使用第三方平台;不轻易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给陌生机构,防止信息被用于诈骗或其他
=*=*=*=*=*=
当前为第3/4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