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S交易走向“C位”,国资引领15万亿元市场变革
===2025-10-20 13:01:28===
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白皮书2022》显示,2021年,金融机构成为最大的买方增量,与企业投资者、投资机构平分秋色。彼时,国资很少出手。  盛世投资李岩回忆道:“2020年,我们运作首只S基金时,国资份额转让难以落地。但近两年,各地国资对S基金份额转让的需求愈发迫切,部分地方国资已实现对外转让。由此可见,国资份额转让规模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持续扩大。”  他预计,国资份额转让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S基金市场活跃度的重要因素,若能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国资份额顺畅转让,市场上可流通的资产规模将大幅增长。  从“零星参与”到“最大增量方”,国资为何频繁下场?中金资本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政策形势的变化,对地方投资限制的指导放松,国资开始愿意通过引入市场化管理机构参与到S交易中。这对于部分地方国资而言是重大的突破,也是地方国资改善投资效益的有益尝试。  杭银理财认为,国资成为2024年S交易市场第一大卖方,其核心驱动是“早期基金到期清算”与“国资资产盘活需求”。一方面,2015年~2017年设立的基金无法继续延期,底层资产需强制退出;另一方面,2018年~2020年设立的基金进入退出期,本金回收比例低,但底层多为硬科技项目,具备转让价值。  博瑔资本表示,由于国资LP有保值增值和DPI(投入资本分红率)的双重诉求,同时,近10万亿元地方存量基金也有退出和置换的需求。由于S基金能较快产生DPI和账面回报,LP接受度较高,因此,国资和政府对S基金的出资额也在逐步增加。  例如,合肥兴泰控股联合合肥市产业基金、合肥城建在2024年成立了注册规模28亿元的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重庆、厦门、成都、苏州均有国资S基金落地,注册规模均在5亿元及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上半年新增的17只S基金全部都有国资的身影。  交易模式多元化  随着国资逐渐成为S交易市场上的核心力量,S交易的策略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作为主要交易模式的基金份额转让,还有GP主导交易、结构化交易、区域接续型交易等创新交易模式,体现了国资对增值保值和DPI的核心诉求,以及地方S基金对区域产业深化的需求。  李岩表示,作为中国较早从事S交易的机构之一,盛世投资会根据市场变化持续调整整体投资策略,从早期以均衡性份额投资为主,到如今二期主基金聚焦不同重点赛道
=*=*=*=*=*=
当前为第2/4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