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长期业绩口碑新发基金规模主动“限高”
===2025-10-20 17:48:14===
理人主动控制首发规模的现象,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通过控制初始规模,为基金经理预留充足的空间以打磨投资策略,避免规模过大对操作效率形成干扰。由于部分新发产品为成长风格,相关行业波动较大,控制规模更利于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随着投资者配置需求提升,公募基金的工具属性日益凸显,基金公司对产品布局的效率要求随之提高。
平安基金表示,对于新发产品设置较低的规模上限,不仅为基金投资运作提供了较好的规模条件,为投资者争取更好的投资体验,同时也缩短了产品从发行到成立的周期,得以迅速实现产品布局并稳定运作。“尤其是对于指数基金而言,理论上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做持续营销,让更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它的投资价值。所以降低首发规模、将重心放在后期的持营和投教上,也是符合指数基金发展规律的。”某指数基金经理表示。
沪上某公募机构市场部人士透露,目前部分渠道在新发产品时也会主动压降募集规模上限:“他们并不希望靠新发做大规模,而是在产品成立后,每个季度考核产品的业绩表现,如果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再通过持续营销的方式持续做大产品规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客户利益形成保护,也能减少客户投诉。通过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来做大规模。”
经历了过去几年权益市场的调整之后,该市场部人士坦言,公募机构首发能力下降,新发需要的资源以及对价相对较高,哪怕是头部机构,资源量级也无法和前些年相比,因此行业形成了共识,在首发阶段不做太多操作以压降成本。
以长期业绩赢得投资者信任
过去几年,“重首发轻持营”成为公募行业做大管理规模的惯性思维,帮忙资金等操作手段更是备受市场诟病。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基金管理人如何重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为投资者实实在在创造收益,成为了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
国泰基金表示,目前基金公司追求首发规模的习惯正在改变,基金公司更看重产品的长期生命力,希望以扎实的业绩积累口碑和信任。这样的变化既契合监管引导行业回归本源的要求,也顺应投资者对产品质量需求提高,推动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平安基金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和渠道对于首发规模会有意识地控制上限,并且更注重产品成立后的运作业绩及投资者反馈,注重投资者教育和服务的质量,力求提升投资者体验,形成公司品牌、口碑以及基金规模的相互促进和正向循环。这就需要基金公司关注产品布局的特色化和有效性,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