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市场中性策略
===2025/11/25 6:18:59===
市场中性策略平均回撤超1%。 深圳一位私募副总经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8月基差贴水大幅度收敛,指数涨幅显著,不管是指增策略还是量化多头策略都获得了亮眼收益。但市场中性策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撤。个人投资者大多对基差波动不够了解,甚至此前认为市场中性策略不会跌,因此持有体验欠佳。另外,今年以来市场中性策略波动率显著超过了个人投资者“固收替代品”的心理预期,而且业绩还远不如量化多头策略,因此成了一些投资人口中的“鸡肋”。 市场中性策略为何突然“不香”了?基差和策略拥挤度的变化是重要原因。 深圳卓德投资总监杨博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4至8月市场走出强势的单边行情,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市场逐步走强,股指期货基差的波动率逐步放大,波动特征与前几年的行情也呈现较大差异,对市场中性策略的基差管理提出较大挑战,因此波动有所加剧。 沪上一位管理规模超300亿元的量化私募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一方面,年初大量资金出于避险需求涌入市场中性策略,拥挤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融券余额的逐步下降使市场中性策略只能用股指期货对冲,这意味着大量产品的对冲端集中在IF(沪深300股指期货)、IC(中证500股指期货)和IM(中证1000股指期货)上,基差波动自然会有所加剧,导致策略的夏普比率出现变化。 “该不该抛弃市场中性策略” 投资者持有体验的下降,使多只市场中性策略产品遭遇赎回,部分私募更是暂停相关产品的新投资者申购。 沪上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个人投资者对市场中性策略存在误读,认为其是固收策略的替代品。但事实上,在基差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市场中性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固收类资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匹配。因此,公司准备暂停这一策略的投资者新增计划。 垒昂资产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市场中性策略自身的收益来源包括管理人策略的稳定性与对冲成本的控制能力,如果这些方面能够持续优化,市场中性策略的波动水平有望保持在相对可控的范围。但考虑到市场结构变化及对冲端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盲目增加管理规模,未来该策略波动率仍可能有所加剧。 另外,目前部分私募只对机构投资者发行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相关私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市场中性具备独立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权益、债券等资产低相关,而且机构投资者往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