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市场中性策略
===2025/11/25 6:18:59===
往能更准确地理解基差变化,从而选择适配的产品。 “居民的钱该去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市场中性策略波动的加剧,以及部分私募下架市场中性策略,一个对投资者和资管机构至关重要的问题开始浮现:低利率时代,如何满足投资者3%至8%的收益率预期?居民的钱该去哪里? 多家私募开始积极探索多策略或多资产组合的产品线,以满足投资者的稳健型理财需求。 明汯投资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资本市场具有周期性,单一策略难以分散风险及抵御周期波动,但通过科学构建收益来源多元及分散的策略组合,有助于提升产品收益风险比和客户持有体验。业内部分机构的多策略产品收益来源涵盖量化多头、量化对冲以及CTA、定增套利、事件驱动等交易型机会的不同策略,通过低相关性策略的组合配置有效降低整体产品波动率,提升投资人持有体验。 垒昂资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针对稳健型理财需求,近年来业内部分机构在策略工程、风险工程与执行体系层面都进行了系统化的升级。接下来,管理人可以在更多策略维度之间探索更适配的组合方式,通过多策略之间的低相关性或负相关性,提升组合回撤的可控性,并增强收益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培育配置思维,在私募眼中也是满足稳健理财需求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渠道只要说‘类固收’,产品就特别好卖,但这在无形中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一位百亿级私募合伙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前几年的雪球产品,还是今年以来陷入尴尬境地的市场中性策略产品,都不能算是“固收替代品”,其风险收益特征只有在部分市场环境下与固收资产类似。因此,若要满足大量居民的稳健理财需求,不管是发行市场中性策略还是多策略产品,前提便是让投资者形成客观、合理的风险收益预期。 杨博称,在低利率时代,投资者应建立配置思维。具体来看,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商品,都具备周期性,但大部分低风险偏好的个人投资者都无法承受周期的波动,甚至容易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因此,资产类别、策略类型、同策略收益特征的分散化,有助于平抑组合波动,并实现稳健的收益。
=*=*=*=*=*=
当前为第3/3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