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盘点历史上港股的极低估值
===2017-10-8 18:45:22===
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01055.HK)的估值是0.36倍;2008年10月27日,江西铜业股份(00358.HK)的估值0.37倍,而2016年2月3日其估值又达到0.45倍;2012年8月1日,金风科技(02208.HK)的估值降为0.42倍;中国神华(01088.HK)在2016年1月20日的估值是0.56倍;长城汽车(02333.HK)在2008年10月27日,更是录得了0.19倍的超低估值,而其在2017年9月18日的估值则是1.7倍,可谓天渊之别。  不仅内资股如此,一些非内资公司,也往往在港股市场遭遇极低的估值。比如,渣打集团(02888.HK)在2016年2月25日的估值是0.37倍,银河娱乐(00027.HK)在2008年10月28日的估值是0.19倍(2017年9月19日则是4.45倍).  在以上这些低估值出现时,由于标的企业稳健的基本面(有些甚至是优秀的基本面),这些时点无一不是异常理想的买点。少则一两倍,多则三五倍、七八倍、乃至一二十倍者亦有之。不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这些价格上敢于买入的投资者却是极少的。  港股市场为什么会偶尔出现这样极低的估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港股是一个非本土市场。也就是说,其投资者多半不来自于本地,因而既在信息方面有劣势、无法理解企业基本面,又容易因为代理人机制问题抛售相对投资者来说是“外围市场”的股票。  不过,现在投资者需要面对的一个变化,则是主要通过港股通进入港股市场的内地资本,开始夺取越来越强的话语权。虽然这种改变不一定会立即消除上述极端现象,但是由于内资既不存在信息劣势,也不存在代理人机制问题,所以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有所减少,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为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


=*=*=*=*=*=
当前为第2/2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