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世界各国的“慢牛”是如何走的?
===2017-11-28 19:03:05===

  从深层次的逻辑层面来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时,如果该国的优质企业能够充分上市,那么该国的股市就应该是一个长期“慢牛”状态。从逻辑上很好理解,因为经济的增长是所有企业增长的总和,当上市公司是一个国家中的优质企业时,指数涨幅应该跑赢GDP涨幅。实际上,考察过去15年世界各国资本市场涨幅与GDP涨幅的对比,绝大部分国家的股指涨幅远超GDP涨幅,例如股市涨幅最高的印度,股指上涨近5倍,但经济总量只涨了2倍;指数涨幅最小的美国(道琼斯指数),指数上涨2倍,但经济总量只增长了30%。
  只有中国是例外,GDP上涨了4倍多,但是指数涨幅只有1倍左右,大幅度跑输经济增长。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股市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国企解困为目的,上市公司也以国企为主。同时,又由于市场采用核准制上市,新股发行时断时续,真正具备成长性的优质民营企业纷纷转道海外市场上市,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当前,随着新股持续发行,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其对于中国经济的代表性也在增强,而中国经济在未来多年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就使得A股的“慢牛”雏形逐渐展现。
  从“慢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大市值的公司享有涨幅优势。2017年来的A股行情将这一状况极致化了,股价涨幅基本与市值正相关,市值越大的涨得越好。对比世界其它资本市场,这一状况也是类似:大市值公司享有涨幅优势,但在某一临界值以上,这一涨幅优势在不同市值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当市值小于一定临界值时,其股价表现才会明显跑输临界值以上市值的公司。以美股为例,这一临界值为50亿美元。2017年以来,美股中50亿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涨幅都在15%-20%之间,区别不大,但是50亿美元以下市值的公司中位数涨幅显著下降,不到5%。如果进一步考察不同市值的公司在市场中的占比,我们发现美股50亿美元以下市值的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占比高达80%。也就是说,美股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涨幅是显著跑输指数,甚至是负收益。如果考虑到美股每年都有200家左右的公司退市,市值降为0,小市值公司在慢牛行情中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而小市值公司之所以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马太效应”的存在,大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更多的资源去巩固其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大公司能够更敏锐地觉察行业发展趋势,并在潜在竞争对手壮大之前,通过溢价收购等巩固自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