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史上最聪明的人 也是一根韭菜
===2019-3-28 8:58:30===
到税收收入的30%-50%。
  要知道那个时代亚当·斯密还没出生,欧洲各国普遍在对外贸易上奉行重商主义原则,即贸易顺差越多越好。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大公司垄断着对殖民地的贸易,也没什么自由贸易之类的原则。
  于是,1711年英国财政大臣想到了一个解决过载问题的“好办法”:  既然政府手里有贸易垄断权,那么何不拿部分垄断权换点钱花?
  在具体操作上,就是以葡萄酒、醋、烟草、东印度公司的货物、丝织品、鲸须及其它商品的关税来担保,政府担保一部分国债在一定时期内利率为6%,诱使有钱人投资,并把这部分国债转化成一家公司的股票,授予这家公司从事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外人不能插手英国与南美洲的贸易。由于从事的是南美洲一带的远洋贸易,这家公司就被叫做“南海公司”。
  这等于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债转股”。
  有钱人也不傻,如果和南美洲做生意无利可图,那么他们是不会投资南海公司,从而变相为英国政府接盘的。
  那怎么办?自然是讲个好故事,引诱别人上钩啦。
  南海公司宣传小册子就提到:“贵金属矿在智利和秘鲁海岸是如此的丰富。”还有一则传言到处流传,即西班牙同意把智利和秘鲁的四个港口转让给英国,英国可以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贸易,换取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贵金属。
  这话半真半假,假的居多。真的部分是欧洲人的确是下了大力气抠走了南美的每一磅贵金属,假的是南美的贵金属储量没有那么多,而且西班牙人根本就不可能开放贸易。
  下议院里也有明白人,议员罗伯特·沃尔波尔就说:“实际上这个计划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西班牙)君主过于专横而不允许英格兰人从事南海的自由贸易。”
  事实也正是如此,西班牙只给了英国向殖民地输送黑奴的优先权,而且每年只能输送一次。所以1714-1718年内,南海公司只从这项黑奴贸易中赚取了10万英镑。
  然而当初和西班牙签订条约时候的财政大臣可不是这么说的,他隐瞒了事实真相,反倒用了夸大其词的说法,称西班牙同意增加货船数量,增开了所有海岸的港口。做戏做全套,他还专门公布了一份开放给英国的港口名单。
  故事随便讲,南海公司的初心可不能忘——还得帮英国政府解决债务问题呢。南海公司积极地参与到政府债务转换过程中去。1720年初,南海公司提出了一个大型换股计划,承担三千多万英镑的国债,转换成南海公司股票。政府在1727年前按5%的利率向其支付利息
=*=*=*=*=*=
当前为第2/6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