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警惕数字人民币新骗局“四大陷阱”全揭示
===2025-4-15 10:11:05===
  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推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与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从线上购物到线下消费,从公共交通到政务服务,几乎随处可见其“身影”。   毋庸讳言,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发放、支付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普及活动的深入,也让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热情加速升温。然而,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名义实施诈骗,给公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利用数字人民币施诈   时有发生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近期多个互联网平台出现“上海即将成立数字人民币银行”“招募数字人民币推广员”等信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核实,上述信息均系谣言。   具体来看,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传播“数字人民币银行即将挂牌”的不实消息,同时打着“有偿招募推广员”的旗号,通过组建聊天群组、组织线下线上会议对公众进行虚假宣传,以此来诱导公众提供个人身份和资产信息、发展他人加入,并且以“兑换数字人民币返还补贴2%~5%”为噱头,诱骗公众从不法分子处“兑换”数字人民币,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此类诈骗并非个案。近年来,包括湖北、上海、云南等地陆续披露了多起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诈骗或洗钱的案件。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好奇与期待心理,策划了一系列诈骗陷阱。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追星”心理,以“明星经纪人”的名义,诱使其绑定父母数字人民币账号等来转移资金,实施诈骗。   “从2019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新形式的诈骗案变多了。”华东地区一位接近经侦办案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诈骗受害群体已呈现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不仅有防骗意识相对薄弱的中老年群体,金融行业从业者、法律执业者以及高校在校生等群体也出现了不少典型的诈骗案例。   证券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当前诈骗犯罪团伙对社会热点事件、行业机构特性等信息保持着十分敏锐的追踪能力,其作案手法与话术体系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特别是在数字化与线上化服务全面渗透的当下,犯罪分子借助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在社交平台中进行更为精准的目标筛选与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