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字人民币新骗局“四大陷阱”全揭示
===2025-4-15 10:11:05===
定向欺诈,犯罪行为的隐蔽性与危害性均有所提升。
仿冒APP真假难辨
除了虚假宣传,不法分子还制作了大量仿冒的数字人民币APP,以假乱真,让普通民众难以分辨。去年,工信部反诈专班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一则消息,提示要当心“数字人民币”诈骗新套路。
据了解,此类仿冒APP通常会盗用正版APP的图标、背景图以及宣传语,营造出“官方APP”的假象,再以“拉人头送分红”的方式诱导受害人扩散仿冒的APP。通过所谓的“福利金”诱导群众实名注册,获取敏感个人信息。此外,还会设置专门的客服群页面,把受害人引流至一些不常见的社交工具,在其中诈骗受害人钱财。
从工信部反诈专班官方微信平台此前发布的信息来看,真假APP主要存在图标与名称、主页面,以及版本、包名和数据流向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在主页面上,仿冒APP可能会模仿正版APP的布局和功能,但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或漏洞百出的地方。而版本、包名和数据流向等方面的差异,则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才能检测出来。
一旦用户下载并使用了这些仿冒APP,就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资金被盗取等风险。比如,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仿冒APP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然后将其用于非法交易或盗刷用户的银行卡。
官方提醒警惕“四大陷阱”
某支付机构的一位资深风控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面对所有涉及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与操作场景,用户都要谨慎对待,严守资金安全防线,“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对仿冒APP的制售链条进行严厉打击,切实捍卫民众合法权益”。
面对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诈骗的新型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也提醒公众,要警惕“四大陷阱” :一是假冒试点活动开展诈骗;二是数字人民币投资交易获取高额回报;三是数字人民币推广有偿招募;四是“权威机构”来电。
综合来看,不法分子常借大众对数字货币账户认知不足之机实施欺诈。其惯用伎俩包括:以“网购理赔补偿”为幌子,诱骗受害者提供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假借“公检法机关办案”之名,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并转移资金至所谓“安全监管账户”;盗用央行名义,在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炮制虚假理财项目实施诈骗;甚至通过伪基站发送伪装成官方活动的数字人民币链接短信,诱导用户点击以窃取信息等。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在享受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便捷使用与新颖体验之际,该如何筑牢安全防线、精准甄别真伪APP?工信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