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民币汇率走强背后的“三碗面”
===2025-5-28 8:18:51===
  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近日,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均强势突破7.17关口,直逼去年9月27日的7.01大关。   气势如虹的走势背后,有一个关键时间节点,那就是4月9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正式生效。按照过去开放条件下宏微观经济学认知逻辑,人民币在这种形势下几乎不具备走强的条件。因为一国经济增速是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前提,中美两国分别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工厂,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生产国来说,和最终消费国美国的贸易摩擦对本币稳定显然不是利好。   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中国反制之后,人民币反而开始大涨,相比之下美元指数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提出后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截至5月27日收盘,美元指数和年初最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9.82%。按照“米兰报告”(据新华社《环球》杂志,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2024年11月发表了题为《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的研究报告)所设想的加征关税逻辑,如此剧烈的短期下跌,显然完全出乎了预料,这或许是白宫随即在关税问题上反复横跳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美元指数波动主要是通过人民币中间价来影响人民币汇率。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公布的货币篮子来看,在总数为25个的货币篮子中,当前五大权重币种分别是美元、欧元、日元、韩元和澳元(合计占比为59.7%)。根据这种权重下,若美元指数下降4%,那么新权重下人民币中间价将下降1.35%。但问题是,自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提出以来,美元指数与CFETS(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人民币指数的走势似乎已经脱离了这种规律。这提醒我们,准确理解这波人民币走势,或需要跳出传统的认知框架。   一是“基本面”。即使汇率决定论历经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资产市场说等多阶段的演变,但学界普遍公认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速是决定一国汇率的最基本变量。虽然中国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但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提速和内需潜力的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明显好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和IMF最新的报告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并且给出了远高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增速预期。如果再考虑大量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