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破解人民币汇率的三个困惑
===2025-6-4 8:11:09===
罩在实体经济上的 “面纱”。新古典主义认为价格是灵活变动的,货币只决定物价水平的高低,而对实际经济活动没有影响。但现实生活中,货币更可能是非中性的。货币不只是支付手段,也是资产。货币作为储值手段有其特殊的作用,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储值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流动性资产。在预期转弱时,人们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会增加,会追求货币资产来储值,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导致对实体物品的需求下降,带来经济衰退,极端情况下出现“流动性陷阱”。
破解困惑之二:中外通胀大幅背离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背离几乎为历史新高,二者之差反映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通胀差距大幅走阔。过去几年,中国的通胀水平偏低,而主要贸易伙伴的通胀水平偏高,从而导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走弱(图表4)。2022年以来,中国的通胀水平下行,2023-2024年的CPI同比增速平均为0.2%,2025年前4个月平均为-0.1%。与之对比,美国2023-2024年的同比增速平均为3.6%,2025年前4个月平均为2.6%;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韩国、越南、巴西)在2023-2024年的CPI同比增速平均为3.7%,2025年前4个月平均为3.4%。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物价走强,既有政策刺激因素,也有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因素。比如,2020年后美国联邦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2020年、2021年的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16%和11%。2022年拜登政府签署《通胀削减法案》与《科学与芯片法案》,回归产业政策,财政继续扩张。2025年5月,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大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将在未来10年大幅提升美国财政赤字。同时,过去几年美国金融周期处于上行阶段,房价在2020年之后加速上行,也推升通胀水平。
中国物价走弱主要是因为金融周期下行,需求偏弱,虽然也有技术进步加快的贡献。一方面,中国金融周期下行,居民部门处于去杠杆过程中,整体需求不足,使得消费价格下行。同时,财政政策相对谨慎,对价格的提升作用不明显。2018年之前的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处于金融周期上行阶段,中外通胀差异没有当下这么明显。另一方面,中国技术进步加快,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方面进步明显,提升供给,也使得成本下行。
图表4: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通胀差
=*=*=*=*=*=
当前为第5/12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