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本轮周期美联储的决策难题
===2025-8-29 10:16:56===
  孙长忠(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演讲,认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平衡较为脆弱,就业下行风险上升,而关税对通胀影响“合理的基准假设”是引发物价“一次性”上涨,但最终仍需时间完全确定并体现出来。“由于政策处于限制性区间,基准前景和不断变化的风险平衡可能需要我们调整政策立场。”演讲暗示可能恢复降息,以应对就业下行风险和经济增长放缓。随后演讲重点聚焦美联储第二次货币政策框架审查及其成果,即当日发布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修订版共识声明)。演讲备受全球市场关注,迅即引发强烈反应。   美联储两天前公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大多数与会者强调通胀风险大于就业风险,主张维持利率不变,市场反应消极。这一变化是由于纪要反映的是7月会议讨论情况,这次演讲体现的是会后公布的7月就业数据引起的近期政策调整预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短期的政策调整离不开长期目标和总体政策框架。过去5年恰好对应全球新冠疫情开启的本轮周期,总结期间的问题更加重要。   这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审查最重大的成果是放弃平均通胀目标制,取消“补偿”策略,重申2%的长期通胀目标。美联储2020年8月制定平均通胀目标是鉴于此前通胀长期低于2%,所以允许之后一段时间内通胀适度高于2%,以补偿此前的较低部分,使通胀平均水平为2%。这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忽视了通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演变不会遵循事先设计的理想方案。通胀是有黏性的,价格一旦涨上来就很难降下去,上涨如山倒,下降如抽丝,目前美国通胀高于2%目标已经4年有余。高通胀非因干预自行消退者史上鲜见;即使加息干预,政策也有传导过程和滞后效应;为避免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通胀下降只能是渐进的,需要一定时间。理论和实践都表明,2%本身就是理想化的通胀目标,很难精准实现,现实中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正常的,符合目标要求。   疫情前发达经济体长期处于低通胀、低失业、低利率、低增长的“平庸”状态,美联储、欧央行等央行希望增加通胀率,对2021年春夏通胀开始上升重视不够,认为是暂时性的,不必干预可以自行消退,于是迟迟没有行动,仍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政策利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