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收益率再度飙升的长短期因素
===2025-9-5 9:05:57===
彻底滑向“债务依赖型模式”。在减税政策惯性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国债利息等刚性支出挤压下,债务规模失控、短债供给激增与市场承接能力边际减弱的三重压力使得美国政府“破罐破摔”迹象明显。
尤其是“大而美”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125%,国债上限从36万亿美元推高至41万亿美元(该法案的刺激效应将在2026财年兑现),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已经“名存实亡”。美联储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为核心的赤字货币化操作,也正在日益从幕后走向台前,全球安全资产不得不进入了一个重新寻锚的动荡期,长端美债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已不可避免。
抛开这些长期因素不谈,此次美债收益率飙升背后,同样也有短期供给增加等结构性因素。进入7月以来,美债发行速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贝森特履新财政部长以来,美国国债发行呈现出长端占比增加的结构性特征。根据美国财政部借款咨询委员会(TBAC)的最新估算,四季度美债的净发行量约为5900亿美元,其中长债4470亿美元。
可遗憾的是,疲软的需求端,无法支撑这一短期激增的供给。当前美国国债的购买方主要是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外国中央银行,寻求资产多元化和本国市场风险以及期望获取相对稳定美元收益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以及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养老金和退休基金等。
从美国国内来看,由于长端债券的净发行量较高,这种长短期的结构性错配,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久期已经接近历史均值,所以美国国内机构的购债意愿普遍较低。
而在白宫持续施压和人事干涉下,美联储的立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当前FOMC具有投票权的12位委员中,已经有3位持明显的鸽派立场,对降息持开放态度的票委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这和白宫施压前“坚定不移”实现2%通胀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降息或已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利率与长期国债价格的“跷跷板”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毕竟在一个降息的周期里,长期美债的价格会上升,这自然降低了美债的海外需求。整体来看,虽然纯技术面的分析能够解释此次美债的走势,但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或许才是美债需求下降的根本原因。责任编辑:郭建
=*=*=*=*=*=
当前为第2/2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