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加速多极化
===2025-10-20 8:00:25===
(来源:凭澜观涛)
要点
全球远未摆脱“美元陷阱”,对于“去美元化”也不宜过分渲染。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了最新全球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在全球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由上季末的57.79%降至56.32%,回落1.47个百分点,其储备份额连续11个季度低于60%,进一步创30年来新低。尽管这与当季美元指数贬值7.1%的负估值效应有关,但难掩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加速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美元储备份额下降不仅是汇率估值损失
披露COFER数据当日,或许是为预防市场炒作,IMF配发了一篇文章,题为“经汇率调整后,美元储备份额在第二季度保持稳定”,副标题是“汇率因素几乎贡献了美元储备份额的所有降幅”。
文中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下跌超过10%,创下1973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如果保持汇率不变,第二季度,美元储备份额仅略有下降至57.67%,回落0.13个百分点。文中还特别指明第二季度的最大赢家欧元有点“胜之不武”。原始数据显示,当季,欧元储备份额从3个月前的20%升至21.13%,上升了1.13个百分点,但欧元当季对美元升值9%,汇率的正估值效应贡献了1.17个百分点。如果汇率保持稳定,欧元储备份额将下降0.04个百分点至19.96%。在这里,汇率的估值效应有效地掩盖了该货币储备份额的变化方向。
不过,这篇振振有词的文章显然失之偏颇。因为它只是片面强调了汇率估值效应对美元储备份额的拖累,却选择性忽视了资产价格重估对美元储备份额的利好。
根据IMF的定义,官方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如中国人民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如美国财政部)持有并控制,主要用于调节国际收支和维护汇率稳定,其资产形式包括外币存款、有价证券等可直接用于国际清偿的流动资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持有的外汇资产属于其自身运营资金的一部分,并非由各国官方直接控制或用于国际收支调节,故不属于官方外汇储备。因此,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中,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持有和交易美国长期证券(含美国国库券,下同)的数据大体对应的是全球美元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
根
=*=*=*=*=*=
当前为第1/5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