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脑科学到猕猴桃——中外联合实验室奏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响曲
===2025-6-27 20:46:27===
.TRS_Editor P{}.TRS_Editor DIV{}.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FONT{}.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A{}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脑科学相关分论坛上,来自古巴的科学家裴德乐(左二与参会嘉宾分享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2025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灏摄   新华社成都6月26日电题:从脑科学到猕猴桃——中外联合实验室奏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王灏、薛晨   上午10点,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并伴有抑郁症的王阿姨熟练地梳理起短发,戴上布满脑电信号监测装置的“头套”,准备开始调控治疗。与此同时,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综合诊疗中心科研主任汪子琪认真地注视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情绪信号”……   “这是一次闭环精准调控治疗的临床试验,通过‘头套’引入脑电技术,根据脑电波信号,判断患者大脑状态,从而进行精准的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汪子琪解释道。   这项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成果,正是出自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作为中国对外科技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中外科学家的务实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5年,联合实验室的雏形——中国-古巴神经科技转化前沿研究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2024年,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融合古巴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优势,该联合实验室致力于研发普惠型神经技术,助力全球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应对脑疾病负担。   “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推动合作,既为伙伴国家开启机遇之门,也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各国共享的发展红利。”古巴著名脑科学家、联合实验室专家裴德乐教授说。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建立70余个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类似的合作还在农业、生态等诸多领域开展。   1904年,来自新西兰的伊莎贝尔·弗雷泽女士从中国宜昌带走一把猕猴桃种子,让猕猴桃在新西兰落地生根。   2014年,中国-新西兰“一带一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