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ESG报告“盖章机器”:新规给第三方鉴证机构戴上金箍
===2025-9-1 8:22:43===
对于非财务数据的模糊性与可验证性不足问题,可从技术层面予以解决。刘国华表示,可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如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实时数据,辅助鉴证机构穿透式核查;可整合政府环保监测、供应链物流系统等多源数据,突破信息孤岛。黄世忠建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通过AI系统收集监管部门处罚、媒体舆情等文本信息,对比企业ESG报告,识别矛盾点;同时交叉比对同行业数据,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漂绿”行为。杨歆雯认为,相关部门应完善对环境等信息监测结果的共享机制,让第三方鉴证人员有可信的渠道去验证企业讲述与提供的数据。
针对企业可能通过选择性披露实施的舞弊行为,应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黄世忠建议,除按准则出具非标准意见或终止业务外,还需审核企业是否建立ESG信息系统与内控制度,分析虚假披露动机,评估鉴证风险。杨歆雯表示,期待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合规性以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严管理;对企业聘请第三方鉴证的情况开展质量抽查,督促第三方鉴证机构守好质量底线,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惩戒机制的完善同样关键。黄世忠表示,ESG信息舞弊的危害性不亚于财务造假,可借鉴打击财务造假的经验,如建立立体追责机制,对舞弊企业、鉴证机构双追责。刘国华认为,第三方机构与监管部门可建立双向数据通报平台,鉴证机构发现舞弊线索后,在监管部门授权下免责移交;监管部门向鉴证机构开放企业处罚记录、舆情黑名单,辅助识别高风险对象。
=*=*=*=*=*=
当前为第4/4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