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多地零碳园区建设提速中小企业探索破解高成本难题
===2025-10-21 16:11:01===
表示,零碳园区不仅是能源转型的试验田,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通过集成清洁能源、绿色技术、循环经济和数字化管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史玉波评价,从内蒙古的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到江苏、广东等地的绿色工厂集群,一批标杆项目通过绿电直供、储氢一体化、智慧管理等创新实践,显著降低了区域碳排放强度,带动了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集群发展。这一探索证明零碳园区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是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   能源转型“硬指标”   在《通知》中,“单位能耗碳排放”成为零碳园区的核心评价指标。《通知》明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要建成零碳园区,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较当前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泛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降低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就近消纳,并科学配置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二是能源消费侧的高效利用,包括推动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建设“零碳工厂”,推动新建建筑采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标准设计建造,园区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等;三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能源结构转型是园区降碳的关键,而能源供应方式取决于本地资源禀赋,需要因地制宜。   在海南,浙琼合作产业园零碳园区近日揭牌成立,园区规划引进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151.13亿元。园区以生物质发电供能,整合农光互补光伏、分布式光伏、微风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预计建成后年生产绿色电力6.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6.2%。园区还将引入储能装置、碳管理平台、海洋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商道纵横合伙人曹原表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园区可以采取三种降碳模式:一是对于拥有光伏、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的园区,可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带动园区屋顶光伏建设,高比例储存日间光伏电能,通过储能满足夜间大部分电力需求;二是针对冶金、化工类,拥有多样能源需求
=*=*=*=*=*=
当前为第3/5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