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行:巴菲特为何能在这次股市暴跌之中独善其身?
== 2025-4-7 9:31:03 == 热度 187
在2024年出现结构性恶化;
因为苹果的估值在市场狂热中不断拔高,远离了“安全边际”;
因为在通胀与利率维持高位的宏观环境下,消费电子需求正在钝化。
巴菲特不是不爱苹果,而是他只爱估值合理的苹果。
同步减持:银行股撤退——看清金融周期顶点
除了苹果,伯克希尔在2024年还大幅减持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与花旗银行(Citigroup)。
这两家银行在2025年开年已经下跌约22%,反映了市场对信贷质量恶化、逆全球化背景下美元流动性收缩的担忧。而巴菲特的退出时间点,同样精准。
作为一个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抄底高盛和美国银行的“金融白骑士”,巴菲特这次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金融监管趋紧,银行利润空间收窄;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提高了系统性风险;
科技对金融行业的冲击愈发深刻,传统银行难以保持长期优势。
而这背后,是巴菲特对“周期”的洞察:他永远知道什么时候不是买银行的时候。
保留与重仓:铁路、能源、保险——构建“美元堡垒”
那么巴菲特在减持的同时,还保留了什么?
答案是:非国际暴露型、强现金流、通胀受益型企业。
伯克希尔能源(BHE):稳定现金流、高资本门槛、可转向可再生能源;
BNSF铁路公司:核心交通基础设施,不受出口限制;
GEICO与再保险业务:在高利率环境下获得巨大浮动利差收益。
这不是单纯的防御性投资,而是一种结构性转向:从外向型、故事驱动型股票,转向本土型、现金驱动型资产。
简而言之,巴菲特用自己的组合给出了未来市场的方向:在一个碎片化、关税化、地缘对抗化的世界,只有本土稳健资产才是定海神针。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很多人误以为巴菲特总是“运气好”,其实他只是一直在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牛市顶点卖出,在人人恐惧时持现。
他的成功,不来自信息差,而是来自认知节奏的超前性。在泡沫破灭前及时离场,在重建开始前耐心等待。
如今,他已经拥有3340亿美元现金,足以在下一轮衰退中成为“白马骑士”——也许是一次大规模并购,或一次战略性行业注资。
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他在别人贪婪时,选择了谨慎。
他不是赌对了未来,他只是坚持了一种极度少见的能力: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冷静;在估值最高的时候,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