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西部脱贫地区“5年过渡期”一线观察
== 2025-4-11 8:31:33 == 热度 187
村民扎西多吉正在忙着栽种青稞。“村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我独自承包了9亩多地种植青稞、豌豆,一年不仅增收3万多元,还能参与合作社分红。”这位朴实的藏族大哥话语里透着喜悦。      2025年3月7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巴热糌粑有限公司员工在打包糌粑。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那嘎村曾是当地经济最薄弱的村。为了激发脱贫群众自主发展内生动力,当地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生产。   近年来,堆龙德庆区以那嘎村为主整合了镇上6家村级合作社,成立了那嘎庄园商贸有限公司,以规模化种植、养殖、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带动村民致富。   该区区委书记石运本说,村民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主体,既要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激发他们想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热情,也要想方设法搭建发展平台,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脱贫群众既是精准帮扶的对象,也是致富发展的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增强脱贫群众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大程度激发他们自力更生的动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在不断夯实脱贫基础的同时,积极加强“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不少人逐渐摆脱了“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今年27岁的周泯利在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来自江津区高屋社区贫困单亲家庭的她,是当地实施智志双扶的受益者。如今,她每月6000多元工资,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   这些年,她和母亲不仅享有低保,还申请了廉租房。在最困难的时候,帮扶干部的关心更坚定了周泯利继续读书的决心,在持续的教育资助中考上了医科类大学。   “政府的帮助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但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更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周泯利说。   为了让更多脱贫群众拥有“一技之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依托现代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前培训+提质培训”等家政技能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医院护工、养老育婴等技能人才5000余人。      2024年12月22日,工作人员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内为奶牛补饲。该项目为东西部协作项目。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专家认为,作为我国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制度设计,“5年过渡期”既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加固”,也是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蓄势”。过渡期结束后,基层如何实现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广
=*=*=*=*=*=
当前为第4/5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