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如何跨越科创“死亡之谷”
== 2025-7-8 10:55:20 == 热度 196
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的产业化开发,使用这种芯片的镜头可以探测环境中的短波红外光信息并实现成像。
项目转化前,相关科技成果已经在实验室中沉淀了17年。中试后,产品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拿到了千万元级天使轮投资。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科研成像验证、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等领域落地应用,并联合光谷实验室成立国内首个单片集成成像验证平台,在高校科研领域取得了较好市场反馈。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面临多重考验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青年科创企业顺利完成概念验证,拿到了早期投资,经受住了“死亡之谷”考验。回望创业历程,其中一些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关键“跨越”。
——投产“踩坑”。“青年人能承担的试错成本低,需要经筛选的可靠产业链。”武汉创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天宇留学归国后,关注到了酒店床面自动清洁需求,设计出了床面自动清洁机器人。
投产前,团队发现,智能清洁产品目前较小众,面对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的上游产业链,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成了眼前的一大难关。果然,第一批产品生产出来,不良品率超过预期,也收到了一些用户投诉。“我们只得召回所有问题产品,给我们造成不少损失,这是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他说,“希望我们的后来者,能得到有关部门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服务。”
——投资难寻。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邴龙志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创业。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一路走来,他经历过来自多方面的“不信任”,令他最有危机感的,是投资市场的不信任。
邴龙志表示,市场对青年科创企业投资较为谨慎,在初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企业都没有得到青睐。
“科创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需要更多耐心资本。”他说,“年轻创业者希望能有更宽容的投资环境,充分吸收发展所需养分。”
——人才难觅。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起步时,团队只有一个高校老师和两个博士,亟须配齐研发和工程队伍,也需要法务、财务等综合岗人员。他透露,初创企业想招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许多优秀硕博毕业生,更青睐相对稳定的国有企业和大公司,不少公司看中的人才,最后都“放了鸽子”。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正在探索国有投资机构松绑、人才供需对接等政策机制,协助青年科创企业锻长板、补短板,着力完成科创关键“跨越”。
跨越“死亡之谷”路在何方
记者同步走访了部分科技孵化器、投资人和青年创业扶持单位
=*=*=*=*=*=
当前为第2/3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