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光刻胶“出货王”,即将上会
== 2025-7-23 22:16:23 == 热度 194
应链安全需求增加背景下,恒坤新材依靠对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各类工艺的专业理解与技术积累,引进销售进口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湿电子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公司客户涵盖了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打破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外垄断。  “引进+自研”双轨驱动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  其中,公司产品分为自产与引进两大体系。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构成了恒坤新材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引进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82.05%、74.42%和65.86%,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2022年的1.2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89%。  据了解,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一款新产品从开发到量产往往需要3年到5年时间。恒坤新材通过引进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自研产品度过漫长的验证期。2025年1-6月,公司向第一大客户的自产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同比增长超过80%,抵消了引进业务下滑的影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专利授权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30项。通过“研发即定制”模式,恒坤新材在材料开发阶段即与客户协同打磨参数细节,使产品精准匹配客户先进制程工艺。  在产业化生产方面,恒坤新材突破了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稳定性瓶颈。晶圆厂的先进工艺要求多个批次的光刻胶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上必须做到分毫无差,这要求材料厂商有极强的质量管控能力。  公司也在向上游原材料延伸,试图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实现上游原料的供应链安全,从源头解决光刻材料“卡脖子”难题。这种垂直整合的战略,使恒坤新材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护城河不断加深。  据了解,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2025年1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在IPO过程中,公司共经历了两轮问询,其中在第二轮问询中,恒坤新材客户集中、收入、采购和供应商等问题遭到了追问。7月14日,上交所官网显示,恒坤新材已对外披露了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回复。
=*=*=*=*=*=
当前为第2/2页
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