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 2025-9-18 8:27:52 == 热度 191
于恬祥把《血火记忆》装进了书包:“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太婆婆的伤疤,是我们所有人的警钟。”   历史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经历。每一个在抗战中挣扎、反抗、牺牲的个体,都值得被永远铭记。   一块边缘早已干裂、巴掌大小的桦树皮,被小心地装在玻璃相框里,摆在马继民的家中,旁边是他的爷爷杨靖宇将军的黑白照片。   “这是1958年抗联老战士送给我父亲的,他们说,当年爷爷就是靠啃这样的树皮、嚼草根坚持战斗。”每一次凝视这块树皮,马继民都会忍不住哽咽,“小时候,妈妈总拿着树皮给我们讲故事,说到了最后时刻,敌人劝爷爷投降,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儿时的马继民还无法理解人们讲述的那个英雄爷爷。直到40岁那年,他去了长白山,踩着没过膝盖的雪走了十几里,才彻彻底底明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山里,爷爷啃的哪里是树皮?那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啊!   如今,花甲之年的马继民每年都要到河南、吉林等地宣讲200多场。每次宣讲前,他会找当地老人聊天,收集杨靖宇将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通化,老百姓说杨将军把棉衣让给伤员,自己裹着破单衣;在确山,乡亲们记得杨将军领导农民暴动时,总把干粮分给穷苦人……   “别把英雄当神仙,他们也会冷、会饿、会想家。” 马继民说,“爷爷也有软肋,只是他把对家人的牵挂,都藏进了守好国家的责任里。”   这是2025年4月8日拍摄的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东端的靖宇公园。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去年清明,马继民带着孙子马宇辰来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孩子在墓碑前深深鞠躬:“我会像您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中国人。”   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今年7月,菲华青年企业家商会荣誉会长李天荣来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站在几位长辈的抗战遗物前,他感到“心潮澎湃,仿佛历史的呼吸轻轻在耳边回荡”。   叔公李清泉为国内抗战捐赠战机,带动在菲华侨支援祖国;叔公李福寿积极参与抵制日货运动,被日军逮捕壮烈就义,英名刻于马尼拉华侨义山“烈士堂”;叔公李福启投身抗日游击战,不幸失踪;叔叔李明起志愿成为“南侨机工”,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运送物资,英名铭刻于多座抗战纪念碑上……   大义见证于奉献之间,风骨铸造于担当之上。那些口授心传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珍贵记忆,更是民族气节的赓续传承。   1939年到1945年,萧乾担任《大公报》驻伦敦记者,这也
=*=*=*=*=*=
当前为第2/10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