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 2025-9-18 8:27:52 == 热度 194
防摔、绝对安全的“移动仓库”,故宫专门定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专家们从琉璃厂的古玩商店学来装箱窍门,还把从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的瓷器箱打开观察,学习借鉴、博采众长,最终总结出一套“稳准隔紧”的秘诀。
瓷盘边缘包棉花,瓷盘相叠用绳子扎紧,再用纸把整叠瓷盘包起,每叠之间用棉花和稻草防震;书画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浸湿;青铜器专家吴玉璋包装的铜器箱,哪样东西摆哪里像是经过计算似的,以至于后来开箱检查次序被打乱,旁人很难再装回去。
1945年10月10日,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次年2月15日,故宫南迁文物交接大会召开。
“巍巍故宫,竦峙苍穹。雕梁画栋,巧及人工。文华武英,太和乾清。体象天地,寔丽且宏。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参加交接大会的北归英雄和留守职工齐聚中和殿,唱响了《故宫守护队队歌》,唱尽了踏遍坎坷成大道的所有艰辛与牺牲。
“这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历史,也是国家、民族的一段历史。”眼下,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正在紧张筹备,郑欣淼感慨:“这段历史凝结着超越器物之上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彰显了民族危难之时的团结伟力,今天的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倍加珍惜,把这段历史作为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的生动教材。”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在新时代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新形势下,一个个铭记抗战历史的地点、场景,以“云直播”“VR全景”等创新手段展现抗战历史,让红色记忆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为了最后的胜利”中俄地方档案联合展览展出记录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烈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档案,回溯英雄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现场拓印、线装书体验等互动项目,吸引着年轻人走进《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舆论斗争、凝聚抗战共识的历史贡献;“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抖音号,再现关键时点的历史现场,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确立的重大意义;“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段曾在安徽泾县传唱的民谣通过“红色文物会说话”的短视频,在人们的手机里唱响;平型关大捷遗址最新开放的军事文化园,一场游戏模拟了那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一名专程从广东来的参观者说:“就是想看看八路军是如何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打了一个大胜仗
=*=*=*=*=*=
当前为第4/10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