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 2025-9-18 8:27:52 == 热度 196
案……侵略者的军用品、受害者的生活用品、第三方的影像档案,印证着人类历史上至暗的一页。
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尽的痛楚,更是沉重的叩问:为何这段记忆需要世代铭记、共同守护?因为那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悲剧和灾难,还是国家之殇、民族之痛,也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的每一个名字,“万人坑”遗址前的每一刻肃立,断裂军刀雕塑里的每一道纹路,和平公园草地上的每一缕阳光……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先烈对话,我们读懂了牺牲的意义;与历史对话,我们明晰了和平的真谛;与内心的家国情怀对话,我们便有了接续奋斗的力量。这份民族情感的集体奔赴,正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14年2月,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人类浩劫,愿世界上再没有人或国家经历这样恐怖的暴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莉是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难民的罗伯特·威尔逊的曾外孙女,每次接受中国记者采访,她都会表达相同的心愿。
2015年阿什莉曾到南京拍摄纪录片,几年后又受邀参加国家公祭仪式。作为一名教师,她坚持把祖辈的故事和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讲给每一届学生:“历史不仅是指曾经发生的事件,更是关乎我们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所维护的理念、所秉持的价值观。”
日本日中劳动者交流协会的记者松尾直树已经第四次踏上南京的土地,他说:“为了真正的日中友好,作为日本人绝对不能忘记。”一些日本民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记住历史很重要”“希望日本能够吸取过去的教训,面向和平的未来”……
对暴行的遗忘,是对和平最大的背叛。每当凄厉的防空警报拉响,南京城的人们都会自觉停下脚步、低首默哀。我们告慰九泉之下的同胞,时光流逝,缅怀和铭记不会湮灭。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以心为炬,携和平向前行
一位年逾古稀的法国老人,一次次骑着自行车穿过日军关卡、穿越崎岖山路,为抗日根据地秘
=*=*=*=*=*=
当前为第6/10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