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 2025-9-18 8:27:52 == 热度 197
密运送宝贵药品,甚至包括无线电电池。连日来,法国医生贝熙叶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通过亿万中国网民的转发,不断传向世界各地。
2020年9月9日,援华抗日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法国心脏病科医生贝石涛在法国巴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肖亚卓 摄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特别提到贝熙叶的事迹。贝熙叶的儿子贝石涛由此萌发了“更多地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愿望。
这些年,循着父亲留下的一张张照片、一份份信札,贝石涛如拼拼图一般,不断追寻着父亲在中国留下的足迹。“他从中国人身上看到了忠于传统价值观等高贵的品格……”贝石涛越来越理解,父亲为何始终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将个人命运深深扎根在这片遥远东方的黄土地。
“我将继承父亲的事业,进一步推动法中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为两国友谊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感受着中国人民的热情欢迎与衷心感谢,贝石涛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的记者见面会上,道出这样的感言。
不同的际遇,相同的使命。
80多年前,斯诺的《西行漫记》从一定程度上促使白求恩来到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今,就在北京,白求恩后人与斯诺家族后人为了纪念胜利而相遇,他们握手相谈,分享他们在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读到的先辈故事。
“中国拥抱了白求恩,不仅仅是一年,是此后的80年。”国际友人的感怀,也是中国人民的感念。
2025年8月7日,《拉贝日记》作者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内介绍《拉贝与中国》中文版图书。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德国,柏林西郊,一丛丛自南京移植而来的竹子、梅花、菊花,在约翰·拉贝的墓碑前,静静守护。就在他的孙子托马斯应邀赴中国参加胜利庆典的前夕,一位不知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在墓碑前的雨花石上留下卡片:“拉贝虽身居异邦,常怀悲悯,视中国人民若同胞。”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2024年,托马斯将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印在了他编撰的《拉贝与中国》中文版的首页。
“和平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努力的方向”。即便遭遇日本右翼势力威胁,托马斯从未想过退却。作为外籍人士,他已正式加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
他还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可以讲一口流利中文,也承担起了讲好“拉贝与中国”故事的家族使
=*=*=*=*=*=
当前为第7/10页
下一页-上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