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上市公司应加大股份回购力度
== 2025-1-25 8:02:39 == 热度 192
上市公司开展股票回购,现在已经不是件新鲜事了。A 股市场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大量出现了股票回购的案例,监管部门对此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去年9月24日以后,实行了有关股市资金政策的新政,由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商业银行再以向上市公司投放专项资金的方式,为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提供资金来源。
目前,上市公司获得用于回购的贷款资金期限是三年,年化利率仅2.25%,而在此项操作中,上市公司只需配套10%的自有资金。无疑,这个政策是十分宽松的,目前第一批1000亿元的回购专项资金已经安排就绪,约300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其中的近600亿元,这部分增量资金正在运作之中。有报道称,第二批回购专项资金也在审核之中。监管部门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强调要发挥好市值管理的作用。
在广大投资者看来,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对股市行情的理性运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家都乐见其成。
不过,回顾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个月) A股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情况,人们不难发现,虽然表达了回购意向的上市公司并不少,但真正宣布大手笔进行回购的数量则较为有限。而且即便公布了方案,实际开展操作的也不是很多。另外,有一些公司对于回购回来的股票不是用于注销,而是库存起来准备用于将来的股权激励。
一个客观事实摆在眼前,至少在目前,回购对于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相关公司的市值管理中,作用似乎若有若无。无疑,对这一状况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有针对地予以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回购在证券市场的正面作用。
参照海外市场上一些成功的回购案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回购的量比较大,通常都是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级别的,上千亿的也不在少数。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市场就是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对股价要产生影响,必须要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如果只是象征性地投入几千万或是几个亿,对于百亿级乃至更大市值的上市公司来说,恐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目前A股市场的状况是,有较大意向进行回购的往往是大市值公司,但它们闲置的现金并不一定很多,因此是央行有关股票资金新政的受益者。可问题在于,不少公司并没有中期以上的资金使用安排计划,在对未来阶段现金流缺乏预期的情况下,也的确不敢大量借入资金来回购股票。这里,问题就归结为上市公司经营质量的提高了。如何平衡好回购与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