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动力心”突围 矿山动力行业加快自主可控攻坚
== 2025-5-23 0:25:51 == 热度 188

    本报记者 王僖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露天矿场中,矿山用挖掘机(以下简称“矿挖”)在陡峭的崖壁上攀爬掘进,重达400吨的矿山用卡车(以下简称“矿卡”)满载着矿产辗转运输。    世人不曾想到的是,这幅图景中暗藏着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行业隐痛:被称为矿山装备“心脏”的矿山动力设备,因其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长期以来被国际品牌牢牢占据。    面对多变的国际局势,在矿山装备智能化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国内矿山动力企业如何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可控,提升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在国家“双碳”目标下,企业又如何顺应绿色转型趋势?从矿方到主机厂,从动力企业到零部件供应商,中国产业链是否已做好迎接这场变局的准备?    为矿山装备注入“中国动力心”    露天矿场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运行的各类矿山装备通常要面对-45℃至45℃极端工作温差。这样的极限场景,正是中国矿山动力行业需要直面的现实“考场”——矿山动力设备不仅要承受高海拔、高粉尘、高强度振动三重考验,还需在极端温差环境下,保持每天22小时以上重载作业,并保证90%以上出勤率,服役周期更是要长达15年至30年。    “如果说普通重卡用的发动机是奔跑的马拉松选手,那么矿卡、矿挖等使用的矿山动力设备就是负重攀岩的极限运动员。”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一位研发工程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矿用设备的工作循环通常都处于峰值负荷状态,这对动力系统的热管理、材料强度、控制精度等提出了远超常规运输设备的要求。    正是这种严苛的要求,构筑起了矿山动力行业超高的技术壁垒,国际巨头不仅拥有长时间的技术积淀,更通过专利锁定了众多关键技术,进而形成了对市场的
=*=*=*=*=*=
当前为第1/5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