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晓东:时代在进步,如何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 2025-7-3 14:11:44 == 热度 206


  在教育稀缺地区率先试点“激活型大学”,打通产业出口。
  在中国,教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与沉重的现实压力。尤其是高考制度,在千万家庭心中既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焦虑。
  我们无法否认,高考恢复之初,曾以极大公平性让一代又一代寒门子弟走出山村、改变命运。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必须开始深刻反思:高考是否应继续承担“唯一通道”的角色?教育是否仍应以“筛选”为核心逻辑?
  “筛选性教育”的历史惯性
  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其精神内核可以追溯至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那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逻辑,塑造了全民“分数决定命运”的潜意识,也构建起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单一认知结构。
  在这个逻辑下,教育资源被视为稀缺品——我们不是让所有人都变好,而是选出“最好”的那部分人加以重点培养。这种“筛选式教育”在资源极度有限、教育供给远远不足的年代具有其现实合理性。尤其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高考大省,百万人争夺数万优质学位,唯有通过高考择优取才,才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但也正因如此,教育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为“竞争机器”——不是帮助每个人发展自己最擅长的能力,而是训练所有人去适应同一套标准、答好同一张卷子。
  这种结构造成了系统性的“天赋压抑”,许多极具潜力的孩子被埋没,只因他们在应试框架中“不够优秀”。
  时代进步带来的结构性转变
  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信息高度开放,知识无限可得;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发生变革;社会需求多元,人才标准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首先,从教育供给侧看,传统教育稀缺的最大原因是“好老师少、好学校少”。但AI与数字教育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写这一现实:借助大语言模型与智能学习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AI导师”,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再通过知识图谱、自适应课程推送、实时反馈机制等手段,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
  其次,从教育需求侧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超越“应试精英”。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越来越多高科技公司关注的不再是“是否985”,而是“能否实战”。企业需要具备项目经验、数据思维、跨界协同和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