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评论】县域游爆火的三重驱动力与启示
== 2025-7-8 7:10:40 == 热度 193
(原标题:【头条评论】 县域游爆火的三重驱动力与启示)
周春媚进入7月,暑期游的大幕徐徐拉开,旅游市场再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热潮。相比于大城市的热门打卡点,近年来小县城的冷门旅游地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人气持续攀升。近期发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中国县域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旅游数据亮眼,2024年我国县域旅游平均接待游客总量为58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6%,旅游总收入增长9.96%。没有摩天大楼、鲜见知名地标、不见高端酒店,但如今许多曾经寂寂无名的小县城却凭借着一碗百草汤、一曲侗族大歌或一片野生菌子山,成为文旅市场不容小觑的重要增长极。小县城“逆袭”所折射的是人们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中国旅游市场的深刻变革,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消费主体的代际变迁是首要原因。目前,县域旅游的核心客群以18—34岁的年轻人为主。许多在大都市工作的Z世代年轻人,旅行更追求“松弛感”和“小众体验”,喜欢去宁静的小城小镇中体验乡野生活,到“有风的地方”“散散班味”,享受独特的、不被打扰的悠闲时光。县域游完美地契合了年轻人的旅游消费需求,并呈现出越来越火爆的趋势。其次,在县域旅游的传播中,社交媒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年轻人往往“触网”程度更深,数字化赋能显著,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旅游信息。借助于社交媒体,那些原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县城进入了大众视野,并通过一段段精美的短视频、一篇篇生动的旅行笔记,激发出人们对某个县域旅游地的向往。最后,基建下沉、地方基础设施的日益成熟也为县域游扫除了物理障碍。数据显示,2024年底我国高铁里程突破4.7万公里,95%的县城实现2小时高铁圈覆盖。便利的高铁网络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让游客能够轻松抵达曾经偏远的县域地区,去探索那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整体旅游体验也大幅改善。从“看山看水”到“见人见生活”,从“打卡式观光”到“深度体验游”,如今“小而美,精而特”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潮流。县域游的流量转化为“客流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该县汇聚了苗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且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挖掘瑶族药浴、侗族大歌等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