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全能选手”冲刺科创板 摩尔线程的技术长跑
== 2025-7-11 11:47:31 == 热度 193
2025年,国产GPU站在新一轮技术与资本的交汇点。成立仅五年的摩尔线程,正式冲刺科创板IPO,成为这一浪潮中的标志性事件。 这家坚持自研路线、主攻“全功能GPU”的芯片企业,通过稳健的技术迭代和系统性市场验证,成为国内半导体的新生力量。 摩尔线程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全功能GPU”的技术路线,成为了国内少数能全面对标英伟达的公司。目前,其GPU产品在算力、通用性和生态兼容性方面逐步逼近国际主流水平。 当下,随着AI模型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国内芯片产业快速创新,国产GPU正在迎来真正的“破局时刻”。初步实现商业化的摩尔线程,正是这一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36119.74亿元,其中,中国GPU市场规模将达到13635.78亿元,全球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30.8%提升至2029年的37.8%。 在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之下,GPU这一高技术壁垒、长周期、高投入的赛道,正成为国产芯片企业真正比拼“硬实力”的主战场。尽管与国际巨头仍有代际差距,但摩尔线程在关键技术点已实现局部突破。 凭借持续研发,并深化AI技术创新,摩尔线程成为国产GPU的“技术长跑”中的标杆。而它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国高端芯片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样本。 “全能型”硬核玩家 摩尔线程的起点,并非“做一张显卡”,而是构建一套完整、自主、面向未来的GPU计算平台。区别于大多数AI加速卡仅面向单一计算任务,摩尔线程选择了难度最高、通用性最强、最稀缺的“全功能GPU”路径。 根据功能结构划分,GPU可分为图形GPU、GPGPU(通用计算GPU)与全功能GPU。所谓“全功能GPU”,并非仅具备图形渲染或AI训练能力,而是同时实现图形图像处理、AI张量计算、物理仿真和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等多种任务协同处理能力。这种架构的芯片,不仅面向AI模型训练、智算中心部署,也能支撑游戏图形、视频渲染等大众级应用场景,具备高度通用性与生态承载力。 放眼全球,目前仅英伟达等极少数企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功能GPU量产能力。摩尔线程的切入,填补了国内该类型产品的空白,形成了差异化壁垒。 而摩尔线程自研的MUSA架构是这一能力的技术基础,架构可谓芯片的灵魂,英伟达的芯片Blackwell、Hopper
=*=*=*=*=*=
当前为第1/4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