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恒坤新材29日再迎上会审核,自产业务成其核心支撑力量
== 2025-8-25 15:51:55 == 热度 190
  2025年8月21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针对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发布回复,就报告期内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调整为净额法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阐述。此次调整不仅体现了公司对会计准则的严谨遵循,更凸显其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业务转型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将于8月29日再次迎来上会审核,此次审议被视为其商业化进程与行业壁垒突破能力的关键检验。  政策导向与行业实践共促会计处理优化  恒坤新材在回复中明确,报告期内将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核心源于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深化理解及行业实践的趋同。2024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的区分标准,强调以“商品控制权转移”为原则,综合评估存货风险、定价权等关键因素。公司结合业务实质审慎判断,认定其在引进业务中更多承担代理人角色,故采用净额法更准确反映交易本质。  这一调整并非孤立案例。2024年以来,〈a class=singleStock target=_blank onmouseover=javascript:tip.createStockTips (event,hs_000955,欣龙控股) href=/000955/〉欣龙控股(000955)、〈a class=singleStock target=_blank onmouseover=javascript:tip.createStockTips (event,hs_600172,黄河旋风) href=/600172/〉黄河旋风(600172)等超过30家上市公司陆续将类似贸易、代理业务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形成行业共识。恒坤新材的会计政策变更与此类案例逻辑一致,既符合监管导向,也契合集成电路材料行业“轻资产、重技术”的商业模式特点。  财务数据调整不影响上市条件,自产业务成核心支撑  尽管收入确认方式调整导致报表规模缩减,但恒坤新材强调,模拟总额法下公司仍满足科创板上市标准。2023-2024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为8151.89万元和9438.41万元,累计超1.7亿元,远超“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0
=*=*=*=*=*=
当前为第1/2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