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发展之道】 协调好六重关系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 2025-10-24 6:45:50 == 热度 188
(原标题:【发展之道】 协调好六重关系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干胜道 文学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5%,加之婚姻家庭结构变化,城市发展范式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目标,标志着城市更新从局部改造跃升为系统性治理工程。这不仅关乎空间形态的再造,更涉及治理结构、社会公平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基于此背景,城市更新亟需超越“项目导向”的技术路径,转向“制度集成”的系统思维,统筹平衡“存量与增量、快与慢、传承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与利用、政府与市场”六重关系,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存量与增量的张力,实质上是城市空间资源配置逻辑的范式转换。传统城镇化依托“外延扩张”实现规模积累,而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与生态红线双重限制下,城市发展被迫转向“内涵式再生”。这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存量重构—增量补充”的动态协同:前者通过空间功能重组提升资源效率,后者则以“精准投放”方式弥补结构性短板,实现“效率—公平—可持续”的三重均衡。在“土地财政”逐渐失灵的背景下,存量资产的盘活不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创新问题:如何通过用途弹性、容积转移、地役权交易等工具,重构空间发展权配置,成为“存量时代”的核心议题。城市更新是一场与“时间”博弈的治理实验,城市无法承受“压缩式”改造带来的结构性震荡,亦难以容忍“停滞式”保守所累积的社会成本。因此,城市更新节奏需构建“慢规划—快实施”的双轨机制:前者以利益协调与方案迭代为核心,后者以民生响应与空间交付为目标。“快”与“慢”的边界,应由“风险等级”与“价值类型”共同划定,对危房、内涝、消防等“安全型更新”,实行“清单制+销号制”,限时完成;对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记忆型更新”,则引入“工匠制+陪伴式”规划,允许“时间沉淀”。城市更新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转译记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空间资本”,其经济价值并非源于“物理保留”,而在于“意义再造”。通过“功能置换+符号重构”,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式”增值。由此,更新需构建“基因提取—场景再造—业态植入”的三步模型,在“不破坏风貌”的前提下
=*=*=*=*=*=
当前为第1/3页
下一页-
=*=*=*=*=*=
返回新闻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